协会地址:苏州市虎丘路88号
发扬“军爱民,民拥军”的优良传统,做好拥政爱民和群众工作,增强军政、军民团结,是人民军队本质的体现。苏州军分区和驻苏部队每年“八一”、春节前后,都集中进行拥政爱民教育,开展各种形式的拥政爱民活动。进入80年代以来,驻苏部队,军分区在原有基础上,把拥政爱民活动扩展为同人民群众一起,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双拥模范城”,建立和发展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型军政军民关系。
一、军民共建精神文明
1983年1月,总政治部对新时期的拥政爱民工作提出新要求,并号召全军部队“广泛开展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活动”。“要在地方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积极帮助驻地人民群众建设‘文明村’、‘文明镇’、‘文明街’、‘文明学校’等文明单位。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促进部队建设”。为贯彻落实总政治部指示,驻苏部队党委加强军民共建活动领导,各级建立军民共建领导小组;领导干部带头深入共建点扎扎实实抓工作;军地双方共同制订“共建”规划,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共建”活动。在军民相互配合共同努力下,各共建点环境卫生有了改观,社会风气明显好转,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有力促进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同时也促进部队的自身建设,增进了军政、军民团结,达到地方、部队双收益的效果。
1983年开始,驻苏州各部队分别与苏州市、常熟市、吴江县、吴县、昆山县200多个工厂、学校、街道、居委会、乡村、园林、车站、码头、商店等开展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至1985年底,有100多个军民共建点被各级评为文明单位,并开创了军民共建文明城的先例。抓好“文明窗口”的共建,每逢节假日,部队主动安排干部战士到车站、码头、园林维护秩序,开展为民做好事活动。
1991年,沧浪区公园街道与第1集团军炮兵旅汽车营共建《双拥学校》
2000~2003年,军民共建的内容不断丰富、拓展,军队帮助地方共建文明小区、文明单位、开展军警民联防、争当五好家庭,许多连队干部战士,通过共建渠道,与地方孤寡贫残建起帮扶关系,官兵轮流定期上门服务。地方实行“智力拥军”,帮助部队培养人才,帮助部队基层单位争创先进连队、优秀士兵、军地共育“四有”新人。
苏州市军民共建精神文明活动受到民政部、总政治部、南京军区和江苏省政府的重视和表彰。其中,陆军第178师532团7连与金阊区石路街道南阳居委会、机炮2连与吴县木渎镇七子村、高炮营与虎丘山园林、通信营与留园、无线电连与金阊区实验小学等5个共建点受到总政治部的表彰。中共中央宣传部、总政治部在苏州和陆军第178师分别召开“全国农村文明村镇建设座谈会”、“全军军民共建精神文明汇报会”。总政治部副主任黄玉昆出席会议,第178师党委在会上介绍经验。1983年12月在南京军区和江苏省政府联合召开的“双拥”先进代表大会上,陆军第178师被评为军民共建先进集体,该部第532团7连被南京军区和江苏省政府命名为“城市群众工作模范连”。7连的共建对子—金阊区石路街道南阳居委会被命名为“军民共建精神文明居委会标兵”。该部机炮连被南京军区、省政府评为“军民共建精神文明先进集体”。
二、拥政爱民活动
拥政爱民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是军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和军政一致、军民一致建军原则的生动体现。
(一)拥政爱民教育
苏州军分区和驻苏州部队自1950年以来,始终把拥护政府、爱护人民的教育,作为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年年制订《拥政爱民公约》,开展爱民月活动。军分区自成立以来,都把拥政爱民活动当作搞好军政军民关系的大事,放到党委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每年“八一”建军节和元旦、春节期间,机关、部队都要开展拥政爱民教育,帮助官兵牢固树立拥政爱民观念;修订《拥政爱民公约》;组成群众纪律检查组,走访当地政府和驻地群众,检查群众纪律执行情况,协调处理军民关系中的突出问题,增进军政军民团结。1972年8月,陆军第178师在作风纪律整顿中,认真贯彻全军群众工作会议精神,全师进行群众纪律教育和纪律检查,并组织部队用9天时间帮助驻地群众进行“双抢”(夏季作物抢收抢种)。1970年1月~1975年11月,军分区组织4次野营拉练,1970年4月~1977年9月,陆军第178师进行6次野营拉练。军分区和第178师在野营拉练前,都有针对性地进行拥政爱民政策教育,要求部队走到哪里,拥政爱民活动就开展到哪里;每次野营拉练结束,都检查群众纪律的执行情况,总结、表彰拥政爱民工作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1981年,新年春节期间,第178师结合部队实际,普遍进行建军宗旨、拥政爱民和政策纪律教育,并召开各类军政、军民座谈会89次、联欢会43次,组织群众纪律检查组123个,走访党政机关、街道、学校等单位223个,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增进军政、军民团结。1982年7月,为推动拥政爱民活动深入开展,陆军第178师通报表彰14个拥政爱民先进单位。1989年7月在徐州召开的江苏省双拥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第1集团军炮兵旅介绍开展以“热爱苏州人民,建设第二故乡”为主题的拥政爱民活动的经验,受到与会代表的好评。1992年,遵照江泽民主席提出的“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总要求,苏州军分区和驻苏部队深入开展拥政爱民教育,引导干部、战士从战略高度认识拥政爱民、拥军优属工作的重要性,发扬“沙家浜”精神,自觉投入拥政爱民活动。1998年,军分区牵头起草下发《驻苏部队拥政爱民实施意见》,把拥政爱民活动纳入“双拥共建”和“创建双拥模范城”活动,使新形势下拥政爱民活动提到新的高度。
(二)给群众送温暖
苏州军分区和驻苏州部队,发扬人民军队爱人民的优良传统,把给群众送温暖,作为拥政爱民的实际行动。1949年,苏州军分区为帮助灾区人民渡过难关,自觉为灾区人民捐助1 716万元(旧币),大米2 000斤,衣被1 169件。
(三)组织扶贫帮困
驻苏州部队官兵,把关心、帮助弱势贫困群众当作应尽义务和责任。驻苏州团以上部队(单位)都建立5户以上的长期帮扶对子,定期上门走访,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在部队帮扶中做到“四个一”:送一点扶贫款物,拉一次家常话,做一件家务事,坐下喝一杯白开水。自1987年驻苏州部队参加“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工作以来,五年累计捐赠各类物资20多万件,捐款50多万元,为灾区和贫困地区修建公路28条总计
2003年,装甲第10师为苏州市贫困学生捐款24000元
多次组织机关和所属单位的官兵扶贫帮困,开展向贫困地区和灾区人民捐款、捐物活动。
三、支援地方经济建设
苏州军分区和驻苏州部队历来把支援和参加地方生产,积极承担“急、难、险、重”任务,支援地方国民经济建设作为拥政爱民的重要任务。
陆军第178师官兵帮助苏州地区化工局物资储运站扛运器材(1981)
驻苏部队坚持深入驻地农村,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行助民劳动,为群众义务治病,深受地方干部群众的欢迎。1975年,陆军第178师派出干部战士7 836人次,深入驻地工厂、农村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做群众工作。接待10所院校21 374名学生的学军活动。支援地方工农业生产98 836个劳动日,帮助收种农作物24240亩,改田造田1224亩,支援地方运输车辆603台次,为群众治病8 114人次。1976年该部队又先后向地方派出宣传员1 254人次,接待6所院校学军学生1 631人,支援地方98 969个劳动日,帮助驻地群众收种农作物10 275亩,支援地方车辆运输2 542台次,为群众治病29 800人次。1981年,陆军第178师支援地方经济建设16 856个劳动日,支援地方车辆运输139台次。
投入重大工程建设 面临地方经济建设中的“急、难、险、重”任务,驻苏部队勇打头阵。1974年8月19~22日,苏州地区连日暴雨,沙洲、常熟汛情危急,第178师出动车辆70台次,同地方干部、群众一起,投入抢修江堤,排除险情的战斗,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1994年以来,驻苏州部队先后参加苏州工业园区、市区干将路等6个重点工程建设和苏州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植树、市区河道清理、苏州地区抗旱、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村等10项支援地方经济发展和公益事业活动,共投入义务劳动日10万个、车辆机械2 600台(次),投入兵力1.2万人次,平整场地50万平方米,运输各类物资近万吨,植树2.46万棵,栽种草坪7 300平方。2000年以来,装甲第10师先后参加太湖地区植树、卫生城市创建、抢险救灾等项支援地方经济建设和公益事业活动,共投入义务劳动日5万多个,出动车辆2 000多台次,运送各类物资千余吨,植树3万余棵。
四、组织以劳养武
为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减轻群众负担,苏州军分区组织民兵预备役人员开展“以劳养武”活动。1984年4月,太仓县率先在沙溪乡、九曲乡开展民兵“以劳养武”的试点。7月,市政府、军分区联合在太仓召开民兵“以劳养武”现场会,介绍该县民兵“以劳养武”先进经验。1985年12月,太仓县人民政府、太仓县人民武装部被江苏省人民政府、省军区评为“以劳养武”先进县、先进人武部,并联合通报表彰。至年底,全市各县(区)民兵“以劳养武”企业发展到100多个。主要类型有:(1)加工型。这类小型企业有三种形式:一是自办。以人武部为主,自筹资金、自购设备、自己解决原料和销路。二为转办。把乡(镇)村个别经济效益低,濒临倒闭的企业,交给人武部管理。三为联办。由人武部与有关厂、村合资创办,利润分成;(2)发展第三产业。开办众多的招待所和商店;(3)组织技术培训。各地人武部针对乡(镇)企业发达、运输量大、司机短缺的现状,结合“以劳养武”,挑选优秀基干民兵进行驾驶技术培训;(4)业余承包,拾遗补缺,修旧利废。“以劳养武”开展后,减轻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负担,解决部分军烈属和复退残军人的经济困难,活跃了民兵工作,增添民兵参加“两个”文明建设的新内容。同时也开创民兵为经济建设作贡献的新途径。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提出“以劳养武,富民强兵”的指示后,各级人武部门在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不拘形式,因地制宜,创办汽车、五金、仪表、装潢等各类劳武企业。有的单位还成立民兵以劳养武信息指导站。至1985年底,全区基层乡、镇武装部,共办各种生产经营企业和项目107个,总产值达1600万元,利润200余万元,从财力上促进民兵建设。与此同时,各劳武企业按照国家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在核定范围内从事经营,按章纳税,严格管理,统一执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的《乡镇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管理上实行乡(镇)企业主管部门和人武部双重领导。
1987年5月,军分区再次在太仓县召开民兵“以劳养武”现场会,总结推广太仓县、郊区等单位民兵“以劳养武”经验,确定“横向发展、纵深提高”的指导方针,明确有关政策规定和分步普及提高的目标。全市163个乡镇,有143个办起以劳养武经济实体,占应办数的87%,城区人武部也都开办以劳养武服务站。全市民兵“以劳养武”企业固定资产2490.16万元,利润644万元。1988年全市民兵“以劳养武”活动全面普及,“三个效益”同步提高。年初,军分区组织力量深入乡镇、工厂进行调查论证,两次召开以劳养武汇报会,研究发展“以劳养武”的相关政策和。市政府又进一步明确民兵“以劳养武”的政策规定。至年底全市“以劳养武”企业发展至466个,年产值1.6亿元,实现利润1 252万元,用于民兵活动经费243万元,用于社会福利事业72万元。全市民兵“以劳养武”企业年利润在10万元以上的有21个。在省政府、省军区召开全省民兵“以劳养武”经验交流会上,太仓县介绍的“持久开展、重在养武”的经验。1988年,军分区在抓“以劳养武”企业普及的基础上,又着重抓民兵“以劳养武”企业上规模、上水平、上效益,在发展出口创汇产品上做文章。是年,民兵“以劳养武”企业外向型项目6个,年创汇120万元。1989年,全市认真贯彻省政府、省军区“民兵以劳养武经验交流会”精神和省政府(1989)52号文件,苏 全市第一个乡镇以劳养武基地#-吴江市平望镇以劳养武基地(1994)
五、创建“双拥”模范城
苏州的拥政爱民、拥军优属(简称“双拥”)工作,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常熟军民团结,打击日伪,谱写了“沙家浜”军民鱼水情深的篇章。在新的历史时期,苏州吴门画苑老画家沈彬如以扣林山九勇士事迹为素材创作《九骏图》,总政治部派专人送往对越自卫还击前线,在全国全军引起强烈反响。在改革开放新时代,苏州人民为使“双拥”工作更加发扬光大,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1991年以来,广泛开展“争创双拥模范城”活动。全市宣传部门和新闻单位,相继开办“双拥”专栏,加大宣传力度,动用多种形式,宣传《国防法》、《兵役法》、《国防教育法》,宣传“双拥”先进典型事迹,打造良好的“双拥”氛围。是年,苏州市委、市政府、军分区和驻苏州部队联合成立“苏州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双拥”办公室,具体协调全市的“双拥”工作。下属各市(区)和驻地部队也相应成立“双拥”领导小组,制定“双拥”工作总体规划,列入各自的目标责任制。紧紧围绕发展经济和巩固国防,以促进全市两个文明建设和提高驻苏部队战斗力为目标,以争创“双拥”模范城为动力,广泛动员社会、群众参与和实践“双拥”活动,开展军地互学、互帮、互促活动,落实各项“双拥”优抚安置政策,实现全市“双拥”工作的整体推进、协调发展。1991年以来,苏州市各级党委、政府十分关心和支持部队建设,总是从部队最迫切需要的地方入手,促进部队建设与苏州经济发展同步提高。1997年以来,各级更是注重发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开展科技拥军、文化拥军、法律拥军、实事拥军。市成立江浩副市长为组长的科技拥军协调小组,调协有关科技部门与驻苏部队结对互帮,帮助部队解决科技练兵、科技兴训中的难题。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大学等单位与驻苏州装甲第10师、第100医院等单位建立10个科技协作项目对子,帮助部队研制成功高炮射击模拟指挥系统、自动智能导靶机、新概念捕捉等成果。苏州大学与解放军100医院联合成立肿瘤治疗中心,由苏州大学副校长、苏州生命科学院院长张学光博导亲自担纲,帮助部队培养肿瘤细胞、血液免疫方面的医学人才。太仓纺仪厂帮助武警研制“步枪第二灯型电动缩小靶”,在全省武警科技成果展上获一等奖。市科技部门专家教授专门为驻苏部队团以上干部组织34场高科技知识讲座。市电信局及张家港、吴江、常熟、太仓等地的科技电信部门,积极帮助军分区、人武部建立计算机局域网。1999~2001年,各级政府为科技拥军投入资金1500万元。几年来,地方党委、政府为帮助提高部队官兵的文化素质,2001年苏州市政府出台了《苏州市全日制高等学校就学学生应征入伍的意见》,为部队输送高素质兵员,当年就有106名大学生应征入伍。为帮助部队提高官兵的文化素质,市政府为装甲第10师新建具有现代水准的“文化活动中心”。苏州大学为部队开办国防法学研究生班,56名团以上干部入学深造。为维护军人和军人家属的合法权益,苏州市政府制定《苏州市拥军优属若干规定》等5项文件,建立“苏州市维护国防利益和军人军属合法权益工作领导小组”,法院设立“维权合议庭”,各级司法局成立“维权服务站(中心)”,把“依法维权”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轨道。同时,苏州市各级党政领导和人民群众始终把为部队办实事挂在心上,帮助部队改建、完善营区,为部队水电增容减免费用,为改善和提高部队官兵生活质量,提供物质支持。每逢重大节日,各级领导和人民群众,都热情走访、慰问部队官兵。
苏州军分区和驻苏部队牢记人民解放军宗旨,真情热爱第二故乡。在确保战备执勤,保证国家安宁的同时,把拥政爱民,建设现代化的新苏州作为已任。在国家财产和人民财产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遇到危险时,驻苏部队都挺身而上。1991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苏州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炮兵旅出动4 000人次,车辆287台次,投入古城苏州保卫战,运送物资9 750吨,挖运土石9
拥政爱民,拥军优属,贵在务实;支持国防建设,重在行动。苏州军民携手,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共同谱写苏州“双拥”工作新篇章,得到国家和江苏省双拥工作领导小组的充分肯定。1991~2006年,苏州市及所属各县(市)、区计42次被评为全国或省级“双拥”模范城(县)单位。苏州市和张家港市自1997年首次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以来,已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的“三连冠”。
表8-10 1991~2006年双拥模范城(县)单位
等 级 |
表彰日期 |
单 位 |
国 家 级 |
1997.01 |
苏州市、张家港市 |
2000.01 |
苏州市、张家港市 |
|
2003.12 |
苏州市、常熟市、张家港市 |
|
省 级 |
1991.09 |
金阊区 |
1992.07 |
苏州市、常熟市、吴县市 |
|
1993.12 |
沧浪区、郊区 |
|
1995.07 |
苏州市、昆山市、张家港市、常熟市、吴县市 |
|
1998.07 |
平江区、金阊区、常熟市、太仓市、吴江市、吴县市、昆山市 |
|
2002.01 |
常熟市、太仓市、昆山市、吴江市、吴中区、金阊区、虎丘区 |
|
2006.03 |
苏州市、常熟市、张家港市、太仓市、昆山市、吴江市、金阊区、沧浪区、平江区、吴中区 |
六、为部队后方服务活动
苏州军分区和所属人武部为支持部队建设大局,主动发挥同地方联系的桥梁纽带作用,开展为部队后方服务活动,配合部队做好“争创先进连队、争当先进士兵”工作。军分区、人武部针对在外地服现役战士家庭的实际困难,主动协调政府有关部门落实优抚政策、责任田、宅基地;为困难家庭的军人家属进行“一帮五送”(即以帮助军属富起来为目标,为军属送政策、送劳力、送技术、送信息、送资金)活动;帮助病重体弱军属上门照料、就医送药,组织民兵预备役人员助耕助种助收;战士家庭出现法律纠纷,苏州市成立维护军人合法权益法律服务站,主动提供法律义务服务;军人家庭发生灾情及时向战士通报对其家庭的救助情况等等,帮助战士消除后顾之忧,安心在军营建功立业。1982年秋,苏州地区农村普遍实行“双包”农业生产责任制,军分区和所属人武部发动和组织民兵预备役人员为困难军属家庭“帮工帮难”,开展助耕助种活动。1983年,苏州市民兵的助耕助种活动发展为“一帮五送”活动。1984年3月,军分区为进一步稳定现役军人思想情绪,支持部队建设,作出“组织民兵广泛开展‘一帮五送’活动的决定”,为现役战士家庭排忧解难。1984年3月16~20日,南京军区唐述棣副司令到苏州专题了解民兵“一帮五送”活动情况,南京军区工作组深入常熟、张家港、太仓、吴县等地作专题调查研究,肯定苏州的做法、经验。1984年7月,苏州市政府、军分区在太仓联合召开民兵“一帮五送”活动现场会。1985年,军分区又在民兵预备役人员中开展为军人家庭服务活动,创立军人家庭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