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军志

苏州市全民国防教育协会

联系电话
0512-65563733
微信公众号

协会地址:苏州市虎丘路88号

苏州军志

当前位置: > 国防教育在苏州 > 苏州军志

古代战事
发布者:创始人 发布时间:2012-05-31

一、吴

 

鲁襄公二十四年(前549),“夏,楚子为舟师以伐吴,不为军政(赏罚不明),无功而返”。这是中国古籍有明确记载的第一次水战。

鲁昭公十七年(前525),吴国起舟师伐楚,这是吴楚第二次水战。据《左传》记载:“吴伐楚,……战于长岸(今安徽当涂博望山江岸),……大败吴师,获其乘舟余皇……吴公子光请于众曰:丧先王之乘舟,岂唯光之罪,众亦有焉。请籍取之以救死。众许之。使长髦者三人,潜伏于舟侧。曰:我呼余皇,则对。师夜从之,三呼皆迭对,楚人从而杀之。楚师乱,吴人大败之,取余皇以归。

  

二、吴楚柏举之战

 

鲁定公四年(前506),吴国与蔡国(今河南新蔡)、唐国(今湖北随州西北)结盟,联合攻楚。这年冬天,吴王阖闾率其弟夫概以及伍子胥、伯?、孙武等谋臣武将,发兵3万,乘船由胥溪入淮河西进,在淮?(今河南潢川西北)舍舟登陆。然后以3500名精锐士卒为前锋,在蔡、唐军的引导下,越过大别山与桐柏山之间的三大隘口??大隧(今河南信阳南与湖北应山县交界处),直向汉水东岸挺进。楚国派令尹之常、司马沈尹戍,武城大夫黑、大夫史皇等率军在汉水西岸抵御,与吴军隔水对阵。

楚军按照沈尹戍的建议,由子常坚守汉水西岸,正面阻击吴军;沈尹戍率军迂回至吴军侧后,毁吴舟,塞三关,断其归路,然后前后夹击,但子常听信了黑“吴用木(舟师)也,我用革(战车)也,不可久也,不如速战”的意见(《左传·定公四年》),又想独占功劳,擅自改变原定计划,单独率主力渡汉水列阵。吴军鉴于楚军势盛,为免遭前后夹击,即由汉水东岸后退。子常企图速胜紧追吴军,在小别(山名,在今湖北汉川东南)至大别(今大别山)间,三战不利,锐气受挫。

十一月十九日,吴军在柏举(今湖北麻城东北)迎战楚军。夫概认为子常不得人心,军无死战之志,即率部5000人先发起进攻,楚军一触即溃,阖闾及时投入主力,扩大战果,大破楚军。子常逃奔郑国,史皇战死。楚军遭重创后,向西溃逃。吴军乘胜追击,在清发水(今湖北涡水),用夫概“半渡而击”的计谋,再歼楚军一部。吴军继续追击,在雍氵笠(今湖北京山西南),再败楚军,于二十九日占领楚都郢城。

这次吴国进攻楚国,先水路后陆路,横跨今天的苏、皖、豫、鄂四省,实施远程战略机动,这在春秋时期是罕见的。在这次作战中,舟师无疑起重大作用。

 

 

三、吴

 

鲁哀公元年(前494),吴王夫差战胜越国以后,一心要北进争霸。夫差为准备“伐齐南鄙”开凿邗沟,以便从水上进军。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吴国会合鲁、邾、郯等三国军队攻打齐国。吴王夫差亲率主力由邗沟入淮水北上,直抵齐国南部边界。另派大夫“徐承帅舟师,将自海入齐”(《左传哀公二》),在黄海上与齐国舟师进行一场海战,战败返航。这是吴国史书记载的第一次海战,也是第一次海陆协同作战。第二年,吴鲁再次联军伐齐,艾陵(今山东泰安附近)一战,齐军大败,鲁、卫、宋诸国都归顺吴国,吴国势更加强盛。

 

 

四、春秋吴越战争

  

夫椒之战 周敬王二十四年(前496)夏,越败吴于?李(今浙江嘉兴南),吴王阖闾伤重致死,其子夫差继位。夫差以报仇雪耻为志,积极备战以图灭越。及至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春,越王勾践闻知吴王夫差日夜练兵意欲伐越,乃以先发制人之计出兵攻吴。

越以舟师直趋震泽(今吴江市境内),攻入吴境。吴王夫差即悉起舟师还击。两军大战于夫椒之山(今太湖吴中区洞庭山)。越军战败,损失惨重,只剩5000人退守本国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南),吴军进而围之。越国请和,降为属国,越王勾践入吴作人质,吴军撤还。

姑苏之战 夫椒之战,越国降服,越王入吴国作人质。事吴王三年后(至周敬王二十九年,前491)被释放回国,“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志在报会稽降辱之仇。周敬王三十八年(前482)春,吴王夫差亲率精兵3万北上黄池(今河南封丘县南)会盟诸候,欲争霸主。越王勾践乘吴王远出、国内空虚之际,于六月率军4.9万人袭击吴国。

越军以兵分两路袭击吴都姑苏(今苏州市):六月十一日,一路由大夫范蠡、后庸率领舟师,经海道绕入淮水,以切断吴军自黄池之归路;一路由畴无余、讴阳率部为先锋,勾践自率主力继后,从陆路北上直袭姑苏。当越军陆路先锋队进至吴都城郊时,吴太子友率兵到泓上(今吴中区横山)阻击越军进攻。二十日,吴将王孙弥庸、王子地率部5000人出击,是日晚击败越军先锋队,俘获越将畴无余、讴阳,取得小胜。次日,勾践主力到达,向吴军发起猛攻,一举击败吴军,俘获太子友、王孙弥庸等,并乘胜占领吴都。此时由水路北上之越军,在攻掠吴国许多城邑和尽收其军械粮秣之后,也由邗沟(今苏中段大运河)南返姑苏,与越王之师会于吴都,准备与吴王之回师决战。吴王夫差接获越袭吴之急报,乃于七月由黄池急急班师回都。但因长期远征,兵疲民困,不得不向越国求和;越王勾践亦自度此时力量尚不足以灭吴,是年冬,遂许吴议和条件,乃班师回国。

笠泽之战 姑苏之战后,吴国大旱,灾荒严重,国库空虚,士民疲敝,一时还不能对越国报复,遂继续采取“息民散兵”之策,待机再举。而越国实力则较前更为强大,并已周密进行攻占吴之计,欲乘此时机灭亡吴国。

周敬王四十二年(前478)三月,越王勾践与大夫范蠡率军5万侵入吴境,进向笠泽江(源于今太湖,东流至松江南,汇入黄浦江)西段。吴王夫差闻知,亲率6万之众进至笠泽江仓促应战。吴军在江(笠泽江)北,越军在江南,两军夹水而阵。勾践把其军队分为左、中、右三军,入夜后,先以左右两军(各约1万人)在各距中军约五里之处渡江,到江中心时,战鼓齐鸣,实行佯攻,夫差以为越军已从两翼渡江进攻,随即也分兵两部抵御。此时勾践乃乘吴军分路移动之机,令其中军秘密渡江,出其不意地从中央突袭吴军,其左右两军亦乘势夹击,致使吴军左右难顾,全线溃退。越军乘胜追击,吴军北退至没溪(苏州城南20余里地),据溪为守,收容散卒,准备再战,再遭越军包围攻击而败走。吴军退至姑苏城郊再行抵抗,又在越军追击之下,不支再败,乃入城据守。越军则筑城于姑苏城外,以长期监视、困扰吴军。从此吴国一蹶不振。

 

 

五、越灭吴姑苏之战(前475~前473年)

   

周元王元年(前475)十一月,越王勾践对吴都姑苏城大举围攻。这次伐吴,越军是以强击弱,很快兵临姑苏城下。但姑苏城大而坚,吴王据城死守,越军很难攻破,勾践便采取长期围困消耗吴军之策,以逼其自毙。至周元王三年(前473)十一月,被围困长达三年的姑苏城终因吴军势穷力竭,“士卒分散,城门不守”,遂被越军乘势攻破。吴王夫差率领残部突围逃到秦余杭山(今苏州浒墅关阳山),又被越军包围。夫差再三派遣使者向勾践求和,但越国君臣,不愿纵敌,大夫范蠡亲自“击鼓兴师”,吴王请死自杀,至此,越国取代吴国北上争霸称雄。

 

 

六、项梁起兵反秦(前209~前208年)

 

项梁,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为故楚名将项燕之子,因杀人,与其侄项籍(字羽,时年24岁)避仇吴中(今苏州)。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陈胜、吴广起义后,九月,会稽郡守(郡治在今苏州)殷通,召项梁、项羽共商举兵响应起义之事,项梁使项羽乘机刺杀殷通,梁自为会稽郡守,以项羽为裨将,遂在吴中起兵,得精兵8000人,组织一支反秦队伍,积极整军备战,待时而动。

秦二世二年(前208)一月,陈胜部将召平,原奉命攻取广陵(今江苏扬州)未果,又闻陈胜兵败、秦军东进之信息,乃渡江到会稽,以陈胜名义拜封项梁为楚上柱国(官名,战国时楚国设,为最高武官,地位仅次于令尹。),并令其急引兵渡江西击秦军。二月,项梁遂同其侄项羽率8000精兵渡江北上。至东阳(今江苏盱眙县东南东阳镇)与起义军陈婴部两万多人汇合。进至盱台(台读夷,即今盱眙名,位今江苏盱眙县东北侧)渡过淮河后,英布、蒲将军等亦相继率兵数万前来归附。起义军日益壮大,进至下邳(今江苏邳县南古邳镇)时,项梁已拥众六七万人。遂行伐秦之事。

 

 

七、侯景扰吴(549550年)

 

南朝梁武帝太清三年(549年)3月,侯景派部将于子悦、张大黑进攻吴地,吴郡太守袁君正不作抵抗,大开城门迎接叛军。于子悦、张大黑进城后大肆抢掠,“逼掠子女、毒虐百姓“,激起吴郡人的强烈反对,他们自发地组织起来,设置城栅路障抵抗叛军。当时著名的文人顾野王也起兵抵抗,侯景迫于民愤,派侯子鉴入吴把于、张二人捉拿回建康(南京)问斩。侯子鉴入吴后同样以烧杀抢掠为能事。6月,吴人陆缉,戴文举和文成侯宁组织一万多人起义,斩杀侯景委派的太守苏单于,推文成侯宁为主,但不久义军就被侯军击败。一年后,文成侯宁又在吴县西乡起义,并攻下吴郡城,但不久又被侯子荣军队攻陷。侯子荣纵兵大肆抢劫,把金银财宝洗劫一空,还大肆掳掠人口,或加杀戮,或卖到北方为奴。侯景之乱使吴郡人民惨遭荼毒,造成大宝元年(550年)江南饥荒,百姓纷纷避之,昔日富庶的吴郡,呈现一片“千里绝烟,人迹罕见,白骨成聚,如丘陇焉”的凄惨景象。

 

 

八、隋将杨素平定江南豪族叛乱之战(590591年)

 

自隋灭陈统治江南后,为加强中央集权,积极推行隋制,剥夺世族特权,于是引起江南豪强世族集团之激烈反抗。隋开皇十年(590)十月,陈故境之江南豪门世族,开始全面叛乱。而丹阳郡、毗陵郡、吴郡等地之世族亦纷纷响应。苏州沈玄忪、无锡叶略、晋陵(今常州)顾世兴、京口(镇江)朱莫问、蒋山(今南京紫金山)李等,皆相继起兵为乱,自称天子或大都督,捕杀隋吏,建立官署,严重威胁隋王朝统治。

十一月,隋文帝命杨素为行军总管,率军讨伐。于是,杨素军自扬子津(扬州南扬子桥至瓜洲间)渡江进入江南。首先攻击京口戍叛将朱莫问,继而进击晋陵戍叛将顾世兴、无锡戍叛将叶略,逐一平定。苏州叛帅沈玄忪闻知,遂败遁南沙(今常熟西北约50里处)。杨素率兵追击,将其擒获。而后杨素乘胜继续向南进军平叛,至次年(591)春夏间,前后百余战,荡平江南各地叛乱之世族豪强,肃清陈朝旧境反隋之残余势力,从而使隋朝南北大统一之局面渐趋稳定。

 

 

九、唐末钱槿割据的苏杭(889898年)

 

自光启初年(885)始,江南方面虽未形成强大之割据势力,亦已处于混乱状态。但从龙纪元年(889)至光化元年(898)中,杭州刺史钱槿,东征西讨,势力不断发展,成江浙一股重要势力。

龙纪元年三月,钱槿发兵北并苏、常及润州,十一月至次年二月,此三州又先后为杨行密及孙儒所取。大顺二年(891)末,钱槿乘杨行密求援之际,又破孙儒军而据苏州。景福二年(893)九月,朝廷授钱槿为镇海(原治润州,移杭州)节度使。乾宁初(894)义胜(治越州,今浙江绍兴市)节度使董昌叛,于翌年(895)二月称帝。五月,朝廷以钱槿为浙东招讨使,六月奉诏讨伐董昌。九月,董昌求救于淮南节度使杨行密,杨行密遂遣兵攻苏州、杭州及嘉兴,以遥相应援。乾宁三年(896)五月,钱槿求援于朱全忠,以牵制杨行密,自率兵进至越州城下,董昌出战而败,越州被围,骗昌出而斩之。但此时苏州又为杨行密军所陷。

是年十月,钱槿胁迫朝廷授予镇海、镇东节度使。乾宁四年(897)春,钱槿遣兵救嘉兴,破杨行密之淮南军,继又攻破华亭(今松江县)、无锡、常熟,至光化元年(898)九月攻破苏州,遂与淮南军成对立之势。

 

 

十、金兀术兵陷平江(1130年)

 

宋建炎四年(1130)二月十日后,完颜宗弼自临安(今杭州)北还,十八日其前军破秀州(今浙江嘉兴)而进趋平江府(今苏州)。守平江府之两浙宣抚使周望闻金兵将至,遣太湖舟师千艘,拒于吴江。金兵过吴江时,被宋统制官陈思恭率舟师击败于太湖。二十三日,金兵游骑已至平江城东,周望及统制官郭仲威等未及交战皆各自逃遁。金兀术于二十四日兵围平江(苏州),从胥、盘、葑、娄四门攻城,二十五日(45日)拂晓破盘门而入,即纵兵屠城。据《烬余录》载:“兀术陷苏时,荼毒生灵,历古未有。小儿十岁以下,男子四十以上及四十以下不任肩负与识字者,妇女三十以上及三十以下向未裹足与已生产者,尽戮无遗。尤奇者,凡有书籍之民居、有簿记之店肆,必尽火其屋,尽杀其人”。其时,幸存的守城宋军已溃退到周通桥以北的南寨和张香桥东北的北寨,城中数万百姓也随之退集到二寨。二十六日天色未明,二寨皆破,金兵先将宋军残杀于寨外,威逼丁男归献财物,物尽,杀之,再将老妇孩童斩于东北园(今北园一带),并积薪焚尸。就在大屠杀之时,金兀术却在城中天半楼大宴诸酋,席间恣意残虐妇女为乐,连日通宵达旦。三月初一,金兀术率军挟掳掠的财物及妇女二万余(一说连男丁十万余)出阊门北撤。

此时,昔日熙攘繁华的苏州城已是梁焦壁残,瓦砾遍地,尸横街巷,浮尸塞河,十室九空。三月初三由蔡隆兴倡议捐资集力收埋枉死百姓遗体。据虞图南《沼吴编》著录“瘗河中男尸八万五千余、女尸十一万一千余(多为不甘受辱投河自尽,可见当时惨烈之至)、暴露男尸六万二千余、女尸二万五千余,火化男妇骨十五万七千余”。之后蔡隆兴捐出自己的蔡庄,建祠公祭这二十几万亡灵。隆兴元年(1163)苏州百姓为纪念蔡隆兴的义举功德,在其宅址建隆兴寺及隆兴桥,以资后人对其人其事的追怀,铭记遭此屠城血洗的惨史。

今隆兴桥、隆兴寺已不复存在,遗址在今龙兴桥(巷)打线场一带。

 

 

十一、元末张士诚起兵占苏州(13531357年)

 

张士诚,淮东泰州白驹场(今大丰县白驹镇)人,以操舟贩盐为业,为人轻财好施,颇得人心,因屡受当地富家及弓兵(负责治安之地方武装)丘义凌辱,遂于元至正十三年(1353)正月,与其弟士义、士德、士信,联合灶民(即设灶煮盐的盐民)李伯?、潘元明等18人,杀仇家及丘义,聚众起事。次年(至正十四年,1354)正月,张士诚即以高邮为都城,建国号为大周,自称诚王。

至正十六年(1356)正月,张士诚遣其弟张士德,率军由高邮经通州(今南通市)渡江至福山港(今常熟北福山镇)登岸,向南进攻,遂占常熟。二月,张士德率兵三四千人,一举夺占平江路(治今苏州市)。不久,昆山、嘉定、崇明等州县相继降服。随后,张士诚部又攻取松江府(治今上海松江县)、湖州路(治今浙江湖州)、常州路(治今常州市)。三月,张士诚迁都平江,自称周王,设立省、院、六部、百司等行政机构,并分封百官。

之后,张士诚屡受朱元璋自常州方面攻击威胁,又因攻嘉兴、杭州为元军所挫败,乃于八月请降于元。元授张士诚为太尉。从此,张士诚利用与元廷关系,以自谋发展,成为一方割据政权。其所拥有之境土,南至绍兴路(治今浙江绍兴市),与方国珍(台州、温州地区农民起义军首领)之辖区接境;中有通、泰、高邮、淮安、徐、宿、濠、泗等州府;北至济州(今山东济宁市),与山东济南、益都相距;西界诸暨、长兴、宜兴、常州、江阴、泰州、天长、濠州、宿州之线,与朱元璋控制区域为邻。

 

 

 

 

十二、朱元璋部平张士诚之战(13651367年)

 

朱元璋于至正二十五年(1365)十月十七日,命左相国徐达、平章常遇春及枢密院冯国胜等,率马步舟师水陆并进,先攻取江淮诸州,后专攻浙西(即今苏锡常、杭嘉湖地区)。

徐达等攻克湖、杭二州,即引兵经南浔(今湖州东约70里)、吴江(今吴江市),趋平江(今苏州市区)。南浔、吴江两地守将相继降服朱军。十一月二十四日,徐达等部攻至平江城南鲇鱼口(吴江西北18里处,娄江之上源),张军守将窦义败走。二十五日,朱军部署围攻城:徐达军屯葑门(苏州城东门之一),常遇春军屯虎丘(位苏州城西北7里处),郭子兴军屯娄门(东门之一),华云龙军屯胥门(西门之一),汤和军屯阊门(城西北),王弼军屯盘门(南门之一),张温军屯西门,康茂才军屯北门,耿炳文军屯城东北,仇成军屯城西南,何文辉军屯城西北。四面筑长围以困平江城。

平江城坚,张士诚死守。至正二十七年(1367)正月,松江府及嘉定、太仓二州,昆山、崇明等县守军皆已归附朱军,而平江府仍久攻不下。至六月初四,张士诚欲出城决战,见朱军阵容严整,遂迟疑不前。乃遣徐义、潘元绍率兵潜出西门,转至阊门,其战锋甚锐,朱将杨国兴抗之不及战死。徐义等遂欲进袭虎丘朱将常遇春营。常遇春分兵先截其后续之兵,然后迎战。苦战良久,未决胜负。张士诚又遣兵千余助战,同时亲自出兵山塘(今苏州城西北,虎丘山南)为援,朱将王弼挥军迎击,常遇春亦率众继后,遂大败张军。此后,双方展开长达3月之城下争夺战,互有胜负。

九月初八(101日),徐达见城中势穷,督将士攻破葑门,常遇春亦攻破阊门新寨,遂率众兵士渡桥进抵城下。张士诚枢密唐杰,率兵登城抵抗朱军攻击,力战不支而降,于是参政周仁及徐义、潘元绍等皆降。日近黄昏,张军大溃,朱军乘机攻城。城破,张士诚收余兵巷战再败,遂率数骑仓皇逃回居所,自缢被救复苏。后与被俘诸将均送应天(南京),士诚不降,仍自缢死。最后朱元璋军又攻下无锡、常熟。张士诚平江政权至此灭亡。

 

 

十三、明嘉靖年间抗击倭寇(15531559年)

 

明代倭寇(日本海盗集团)侵扰明东南沿海地区,始于洪武二年(1369)。嘉靖二年(1523)以后,因朝政腐败,军备松弛,且沿海流民、内奸开始与倭寇勾结,占据海岛及沿海港口,不时侵扰滨海地区,劫掠百姓财物,故倭患即渐猖獗。从嘉靖三十一年(1552)起,倭寇与沿海盗贼合流,开始大举进扰,而南京地区沿海(即今江苏沿海)之松江府(今上海市)、苏州府(今苏州地区)、扬州府(今扬州、泰州、南通地区)、淮安府(今淮阴、盐城、连云港地区)及嘉兴府(今浙江省嘉兴地区)为主要受害地区。明廷沿海卫所(卫所,为屯兵设守之防区。明初定制:凡沿海卫所,每百户所设船1,每千户所设船10,每卫共船50,每船配兵百名。后因屯卫制度逐渐败坏,至嘉靖时期,卫所官兵大量缺额,战船除少数外,大多均无战力)、当地乡兵及客兵(征用广西、湖广等地之狼兵、土兵),与倭寇在海上及海岸内陆曾不断发生战斗,互有胜负,自嘉靖三十九年(1560)后,倭寇主要侵扰方向转至福建、广东沿海地区,直至嘉靖末年(1566),倭患始告剿平。

苏松嘉地区抗击倭寇侵扰 自嘉靖三十一年(1552)起,倭寇主要以江浙地区沿海之苏(州)松(江)嘉(兴)三府为其侵扰目标。明廷即于是年七月,以都御史王?提督军务,负督剿东南沿海倭寇之责。嘉靖三十二年(1553)闰三月,匪首王直(系华人从倭,为盗贼巨魁)勾结倭寇,由普陀山(今浙江舟山东)大举入犯内陆,连舰数百,蔽海而至,浙东西,江南北,滨海数千里,同时告警。贼寇先陷宁波昌国卫(今浙江象山县东南80里处),明参将俞大猷率舟师将其击退。同时,苏州同知任环,抗御贼寇于宝山洋(今上海宝山近海),相持数日,贼寇始遁去。四月,贼寇入刘家河(今太仓县浏河口),犯太仓,任环等驰赴抗御,裹伤(任环被贼射中三箭)败贼。另贼寇萧显部400余人,攻陷南汇(今上海南汇县)、吴淞(今上海宝山县东)二所,并分众掠江阴,围嘉定(今上海嘉定县)、太仓,提督王?遣都指挥卢镗率兵截击,斩贼首萧显,余众复奔入浙。五月间,贼寇又由澉浦(今浙江海盐县南)入海宁(今浙江海盐西南盐官镇),提督王?令参将汤克宽等督部死守,数千贼寇猛攻数日不克,乃转贼众攻陷乍浦(今浙江平湖县东南30里),参将汤克宽等率兵追击,歼贼千余,余众浮海东逃。此次贼寇入犯内陆3月余,苏、松、嘉诸州县卫所,被焚掠20余处,六月间始渐遁去。

是年十月,倭寇300余人占据南沙(今上海市崇明县堡镇周围地区),副总兵汤克宽督兵攻击,失利后即留兵围困南沙。嘉靖三十三年(1554)正月,仍不能克,适逢此时新寇大至,官军退走,南沙贼寇乘机突围,与新寇会合,进向宝山,分支转掠华亭(今上海松江县)、上海(今上海黄浦区周围)、嘉定等处。三月下旬,贼寇败于松江。于是,一部由太仓入江,转趋江北,侵入通(今南通市)、泰(今泰州市)等州,焚掠各盐场,而后北进徐州(今徐州市),遭徐州兵备副使李天宠率兵攻击,贼寇败退山东;一部南扰浙江,犯嘉兴,陷嘉善(今浙江嘉善县),掠海宁卫(今浙江海盐县),遭参将卢镗率兵抗击,贼寇遁入乍浦,四月又转犯崇明。

是年五月,朝廷命南京兵部尚书张经,改任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代替王?专办讨贼事宜。张经受命后,即设府于嘉兴,督理剿倭军务。

五月初,崇明倭寇又南犯苏州、昆山,“纵横往来,如入无人之境”。六月间,窜扰苏州贼寇一部经吴江(今吴江市)进掠嘉兴,都指挥夏光御之败绩;另一部流劫至嘉善,七月,当其转掠松江出海时,为参将俞大猷击败于吴淞所。八月间,进掠嘉兴贼寇还经柘林(今上海奉贤县南柘林镇),一部再北犯嘉定,官军阻击先胜后败。九月另部贼寇又犯嘉善,围嘉兴,劫秀水(嘉兴北),副使汤克宽等率兵抗御,战不利,贼寇遂陷嘉善并大掠之。同月,江北贼寇连破通州、如皋、海门等处后遁去。

倭寇自窜扰江浙地区以来,官军无力阻止,寇野心日盛,进而以柘林、川沙(今上海川沙县)等地为其基地,至十一月,已陆续集中贼众2万余,图谋大举。自此以后,倭寇不以劫掠为目的,而已有攻城掠地、深入久居之企图。

嘉靖三十四年(1555)正月,海盗王直部下大头目徐海,勾结倭寇入侵,屯驻柘林,二次大举入浙,进犯乍浦、海宁,陷崇德(浙江余杭东北),攻德清(今杭州西北德清县),明巡抚李天宠束手无策。三月下旬,倭寇千余人,自川沙西进,窜犯上海,明海防佥事董邦政迎战于浦东陆氏园,力战不胜。四月,张经请调前来协助剿倭之广西、湖广等地狼兵、土兵,已陆续抵达苏、松地区,分隶诸将遣使,遂开始攻击入侵内陆之贼寇。

张经大破倭寇于王江泾 嘉靖三十四年四月中旬至五月初,总督张经、副总兵俞大猷大破倭寇于王江泾(位今苏州至嘉兴公路之江浙交界处),为剿倭以来最大之胜利。双方部署和战斗经过概况如下:

倭寇入侵部署及企图 倭寇以柘林、川沙为基地,以嘉兴、苏州为侵掠目标,其部署分为右、左、中三路。以沈南山、林碧川两贼部2000人为右路,会同陈东部围攻上海县,控制吴淞江(即今苏州河)交通线,牵制太仓、镇海(太仓附近)两卫之兵及苏州方面之狼兵。以徐海部3000人为左路,破金山卫(今上海金山县东南之金山卫),入侵嘉兴府诸县,并进窥湖州(今浙江湖州),掩护其中路翼侧之安全。以徐海部主力4000余人为中路,集中控置于柘林至华亭间地区,相机攻嘉善、嘉兴、吴江,与陈东部会师苏州。

明军兵力部署及作战方针 明军参战兵力有三类。第一为卫兵,计有金山、太仓、镇海3卫及千户所10余处,计2万余人;水上有福山、刘家河、吴淞口、乍浦等寨船300艘,兵2000人。第二为水师,计有温(州)台(州)之海防水兵,狼山(南通市狼山)、福山、刘河、吴淞之江防水兵,及太湖以东沼泽区之苏、松、嘉诸府县之联合水兵(人数不详)。第三为客兵(即狼兵、土兵),约1.5万人。张经决定对分路入侵之倭寇,采取分进合击之战法,集中兵力歼其中路于嘉兴至平望(今吴江市南45里处)一带地区。其部署为:以卢镗率兵3000人置于嘉兴地区,阻击倭寇南犯杭州,压迫倭寇北进王江泾一带水网地区,并追蹑其后;以汤克宽率兵1500人,配置在乍浦,伺机向嘉兴以北攻击;张经与俞大猷驰赴苏州,遣兵南下平望,阻击倭寇北进苏州。

作战经过 四月十七日,贼寇左路徐海部3000余众,自柘林攻陷金山卫,明副总兵俞大猷,督游击白泫率田州(治今广西田阳)瓦氏兵(客兵)阻击,贼寇鼓众冲击,明军大溃,伤亡甚大。贼寇中路徐海部主力,亦同时自柘林出动,突入嘉善,进犯嘉兴。张经以狼兵400守双溪桥(嘉兴城东6里处之水陆要冲),贼寇300余众来攻,被狼兵击退。旋贼寇徐海部众4000余,由嘉善再犯嘉兴,张经分遣参将卢镗等督狼兵攻击,与贼寇战于嘉兴城东郊之石塘湾,遭其伏击而败。此时,适值巡按御史胡宗宪至此,再激励士气,并部署诸将分兵为三:前锋佯退以诱贼进,左右两翼乘贼进攻时,予以侧击。于是,贼败北走平望。

四月二十六日,贼寇经平望进至唐家湖(平望北12里),因湖水汹涌,贼寇不能渡。吴江知县杨芷集乡兵于盛屯(唐家湖北侧,位今平望北14里之胜墩村附近),以舟师出没水涯,袭覆贼寇舟船,贼寇畏惧,夺舟横渡,欲回奔平望。杨芷令善泅者从水下凿破其舟,且又断其陆路堤桥,阻滞贼寇行动。恰逢保靖(州治今湖南省保靖县)宣慰使彭荩臣率士兵2000人,由嘉兴跟踪贼寇而至,土兵和邑兵(即客兵和乡兵)遂合势与贼寇战于平望。平望三面环水,大运河纵贯其间,土兵、邑兵分从河之两端(即平望镇南北两端)夹击,贼寇逃脱不得,乃凭隘力战,彭荩臣率兵转战街巷,奋身冲击,贼寇遂败,南走王江泾。

贼寇逃至王江泾后,略事整顿,期与其左路会合,再重返柘林基地。此时,明军北有卢镗部,东有俞大猷部,南有胡宗宪部,合围王江泾贼寇之势渐成。王江泾镇,东傍大运河,处于沼泽水网之中。贼寇以一部分置于运河南北(即王江泾镇南北)两交通要冲之秋茂桥与杨家桥,东西两翼依托于湖沼,而将主力控制于镇内。此时贼寇兵力尚保有5000余人,战力仍甚顽强。是月二十八日晨,吴江水师进至王江泾北端之杨家桥附近水港,继而土兵亦由平望驰至。彭荩臣领先冲击,斩贼首200余级。吴江水师乘势截击贼寇之两翼侧,寇遂退缩。张经、胡宗宪均亲临督战。二十九日晨围攻贼寇于秋茂桥,斩获2000余众。旋贼寇以主力反攻,猛冲明军,明军背水为阵,形势逆转。

明总兵俞大猷先是督永顺(今湖南省永顺县)土兵2000及汤克宽舟师,由泖湖(今松江西泖河,现大部已淤积为陆地)进趋平望,此时适闻秋茂桥战急,即驱兵径向王江泾,截击寇侧,迫寇转阵河岸与俞大猷军对峙。二十九日晚汤克宽率舟师赶至,士气益振。翌日晨(五月初一日),俞大猷先以舟师控制王江泾诸陆道,再挥水陆兵分路合击,贼寇三面受围,背水作战,遂大溃。贼寇被擒斩1980余人,溺水死者甚众,仅200余众奔还柘林。至此,中路进犯之贼寇被击灭殆尽。

倭寇飘掠江浙内陆地区 王江泾之战,明军大胜,贼寇大败。此时总督张经却遭诬陷被劾下狱,由南京户部尚书杨宜代之总督军务。但杨宜节制不力,地方益乱,将士懈弛,众志溃涣,而贼寇愈炽。是年五月,另部倭寇1000余众、船30余艘突至青村所(位今上海奉贤县东奉城镇),并与崇明南沙贼寇合犯苏州,直抵娄门(苏州东门)。旋分兵为二:一部北掠浒墅(今浒墅关);一部南掠横塘(今横塘镇),蔓延常熟、江阴、无锡之境,出入太湖。经俞大猷、任环等分兵击之,寇始遁去。

同时,倭寇一股40余众,在山东日照(今山东日照)登陆,南掠赣榆(今江苏赣榆县)、海州(今连云港市)、沭阳(今沭阳县)、桃源(今泗阳县)等地,杀戮千余人,六月初流窜至清河口(今淮阴城西码头镇附近),始被守军歼灭。

七月,倭寇六七十众,自杭州附近登陆,经北新关西掠淳安(今浙江淳安),突徽州(今安徽歙县)、旌德(今安徽旌德),陷南陵(今安徽南陵),流劫芜湖(今安徽芜湖),北奔太平(今安徽当涂),犯江宁镇(今南京城西南江边之江宁镇),窜至南京城下,侵大安德门(今南京城西南小行北侧附近),越二日南趋秣陵关(今江宁县秣陵镇)、溧水而去。嗣又流劫溧阳、宜兴,越武进(今常州市)、无锡,进抵浒墅,为应天巡抚都御史曹邦辅所部追歼于杨家桥(吴江平望南)。此次倭寇仅六七十众,流窜达数千里,杀伤四五千人,其中包括一御史、一县丞、二指挥、二把总,攻陷二县城,历80余日始被击灭。

 

 

十四、苏州士民抗清斗争

  

清顺治二年(1645),清军占领江南后,再三严令江南士民剃发(剃前半部头发,留后半部头发垂辫),汉人皆以民族尊严受到极大污辱,故各地士民相继反抗,进而掀起抗清复明运动。战争波及苏州、昆山、吴江等地。

 

(一)苏州义军抗清

 

清顺治二年(1645),清军于六月初三(626日)入城后,江南南明官兵和怀有反清思想的士民组织了一次大规模攻城战役。闰六月十三日(84日),抗清民兵进城,先从葑门入,各门陆续俱进,皆以白布裹头,额加红点,手持大明旗号,城内民众于街衢,将巨石及木柴堆垛,以阻碍清军兵马。民兵纵火烧断阊门吊桥,延及月城内,民房俱尽,又放火烧府县署及都察院、北察院、监兑署俱成煨烬。起义很快遭清兵镇压。清兵到阊门外,“纵火南北两濠,掠取财货、衣饰、妇女”。经过这次战争,苏州遭到严重破坏。

 

(二)昆山民众抗清

 

闰六月十三日(84日),县丞阎茂才向县民出示清廷擞发告示,并威胁“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军民哗,焚烧县衙,杀阎茂才。民众公推王佐才、陈宏勋、陈大任、朱集璜等举兵抗清,募兵数百人。七月初四(824日),清军至真义即遭当地军民顽强阻击。守城右帅陈宏勋也率舟船从水上迎战。初五,清兵进至县城下,从西门架浮桥攻城。守城主帅王佐才冒雨立城指挥军民抗击。箭伤清将1个,兵丁20余人。昆山士民抗清21天,由于孤城无援,于初六失陷,王佐才战死,陈大任被杀,朱集璜投河自尽。清兵入城后大肆杀戮,据清光绪《昆新两县续修合志》记载,城内军民被杀者十之有四,投河堕井上吊者十之有二,被俘者十之有二,藏匿逃难幸存者十之有二。

 

(三)吴?抗清起义

 

清顺治元年(1644),清帝在北京即位,明弘光帝在南京建立小朝廷。吴江柳胥村人、明崇祯九年(1636)进士吴?抵扬州,投奔抗清名将史可法,任兵部职方司主事兼监军。翌年四月,吴在江南筹集粮草传来扬州失守,史可法阵亡的噩耗。吴毅然指挥战舰驶往吴江,在三里桥畔扎营,后又移军东太湖。吴?与好友孙兆奎、沈自炳等倾家财造千艘战船和充作粮饷,五月初一(525日),在太湖东岸树旗起义。吴被推为首领,孙兆奎为副,群众称为“孙吴军”。孙吴军从首领到士兵,人人都用白布包头,又称“白头军”。义军初建,协助明朝县衙,保卫吴江城。六月初四(627日),义士周耀始奉吴?之命进县城,知县林嵋听说苏州被清军占领,连夜携眷逃回老家。六月初七,明县丞朱庭佐开西门献册投降清军,周耀始率义民退走简村。六月十一日,吴?侄儿吴鉴被朱庭佐捕杀。吴?带4名义军,夜闯县衙擒获朱庭佐。十二日晨,由吴鉴之父将朱庭佐斩首,恢复明吴江县衙门。吴?号召乡亲参加白头军,当天报名投军者300人,十三日又有3000人投军。六月十三日,吴?会同江南各路义军攻打苏州。由于苏州城内清军早有准备,久攻不下,江南各路义军退守原地。吴?率军退长白荡,出没在五湖三泖地区,在七里湾、五龙桥大败清军。七月初十(830日),清总兵李延令率大营将士,夜袭吴江。吴江再次陷落,吴?率余部退入太湖。八月二十一日,清总兵李遇春率战舰54艘,从平望抵白龙桥,诱吴?决战。二十二日,吴?奇袭清军获胜,得战舰20艘。二十四至二十五日,大雨倾泻,李遇春倾全力夹击白头军,致使白头军伤亡惨重,吴?只身泅水脱走。八月兵败后,吴?赴义军周瑞营,在黎里、芦墟等地,蓄集力量,再战清军。

    顺治三年(1646)正月十五日(32日),吴?趁吴江城内闹元宵、出灯会之机,率军突入县衙,杀清知县孔允祖。吴江城头第三次飘扬起抗清复明大旗。三月二十三日,吴?在汾湖摆开主战场,迎战清总兵汪茂功。三月二十六日,汪茂功率舰刚进汾湖,就遭到猛烈攻击,惨败逃至梅墩,遭周瑞军夹击,汪茂功几乎全军覆没。剩二三十人狼狈回庞山湖。吴?军却早已等候在此,趁汪茂功惊魂未定,一刀砍汪茂功于湖心。汾湖一仗,吴?大获全胜。据杨文骢向明隆武帝奏称:“吴?军斩将二十三员,歼三千余敌,获战船五百艘,衣甲无数”。南明福王封吴为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晋封忠义伯,鲁王也封吴为长兴伯。六月初九,清嘉善知县刘肃之佯称归顺义军,邀吴?至嘉善与倪抚合营。吴乘船抵嘉善,在孙璋家休息时,被刘肃之及清总兵张国勋捕获。清浙江总督张存仁百般诱降,吴?不为所动。六月十五日(727日),吴?就义于杭州草桥门。吴?虽死,白头军仍然活动在太湖流域。先后有朱大定,赤脚张三等率众,坚持抗清斗争达18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