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军志

苏州市全民国防教育协会

联系电话
0512-65563733
微信公众号

协会地址:苏州市虎丘路88号

苏州军志

当前位置: > 国防教育在苏州 > 苏州军志

泰伯与苏州、吴文化及泰伯庙
发布者:创始人 发布时间:2011-04-25

 

     如果你从苏州阊胥路经过,在南浩街口你也许会看到一个孤邻邻的老人站在那里。他就是吴文化的奠基人,吴国的始祖泰伯。泰伯,姬姓,岐山周原(今陕西岐山县)人,生于殷高宗武丁四十年,古公?父之长子。3200多年前,身为周太王长子的泰伯,为天下安宁,成就父愿,放弃王位继承权,假托为父采药治病之名,携次弟仲雍跋山涉水,千里南迁,定居时为荆蛮之地的江南。泰伯德行感人,荆蛮义之,归附者千余家,被奉为当地君主,自号“句吴”。泰伯治国有方,将中原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传授给吴民,教之识字、耕织,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开凿运河,并逐渐兴起了制陶和冶铸工业,黎庶殷富,国泰民安。

    说到中国文化,大家都会想到孔子;说起吴文化,恐怕没几个人会想起泰伯。由于泰伯三让天下,在促进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文化交流,为开发江南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孔子在《论语·泰伯》赞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司马迁在《史记》中把他列为《帝王世家》之首。泰伯之崇高美德,感应后人。所以历史上吴地的苏州,无锡等地建有泰伯墓、泰伯庙,有许多与泰伯有关的地名。苏州胥门外胥江上的泰让桥是横跨于苏州城西南运河上的一座桥,桥名“泰让”。此桥原名怀胥桥、大日晖桥,俗呼大洋桥、太阳桥,1927年重建时依音改为“泰让桥”,就是纪念先贤泰伯禅让王位之意。
 
    苏州总说是吴文化的代表,甚至还有苏州文化之说。对于吴文化概念的界定,学术界有两种观点:一指先秦时期的吴国文化,即狭义的吴文化,主张者多为考古界和博物馆界;二指吴地文化,即广义的吴文化,包括吴国文化的源流及后世吴地文化的发展,主张者多在社会的其他层面。而吴文化的时间跨度,也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吴文化只是指古吴国的考古文化,广义的吴文化应指吴地自有人类开始,直至现今的各种物质、精神的文化创造。
    不管是狭义的吴文化,还是广义的吴文化,吴文化的奠基人应是泰伯,今天的吴文化,即是广义的吴文化,已经不是当年泰伯的思想了。泰伯三让天下,至德无名,但春秋末年,吴国公子光却杀害吴王僚、夺取吴国政权,而执行这个计划的是伍子胥。

    人们说起吴文化,总是想起苏州,想起苏州博物馆、戏曲博物馆、民俗博物馆、碑刻博物馆、苏绣艺术博物馆和丝绸博物馆等等,在苏州的文化学术研究中,吴文化研究作为基础研究历史最长、涵盖面最广。苏州的吴文化研究包括吴文化地理的研究、吴文化历史的研究、吴文化特征的研究、吴文化内涵的研究以及吴文化资源开发的研究等。苏州对泰伯则较少提及,倒是无锡在大打泰伯牌。因为泰伯奔吴的落脚点梅村在今天的无锡境内,无锡成了吴文化的发祥地,无锡的吴文化研究与开发也是热火朝天。苏州则是打伍子胥牌,还要申报端五起源于苏州纪念伍子胥之说。苏州不提泰伯,一方面可能是怕人说与无锡争泰伯,泰伯却又住在无锡,另一方面也可能怕人说苏州也曾是荒蛮之地。对于伍子胥却可以让人知道姑苏城有2500年的辉煌历史。

    泰伯庙位于阊门内下塘街250号,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泰伯庙又名至德庙,为奉祀古吴国始祖泰伯之祠庙。东汉永兴二年(154年)郡守麋豹建于阊门外,五代后梁乾化四年(914年)吴越王为避兵乱徙于今所。1092年诏号至德庙。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庙毁。乾道元年(1165年)知府沈度鸠工重建,又于庙前建至德桥。后历经1252年,明宣德五年(1430年),成化中,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万历十九年(1591年)、四十六年,崇祯二年(1629年),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五十九年先后葺治,主其事者有知府况钟、巡抚汤斌等名臣。咸丰十年(1860年)又毁,同治六年(1875年)增修。民国时期亦曾修缮。庙中有康熙、光绪及民国时重修记碑石可考。  现尚存桥、坊、殿、庑等建筑。至德桥俗称泰伯庙桥,梁式,桥墩仍为石砌,桥面已有改动。过桥迎面耸立四柱三间冲天式石坊,柱端雕卷云纹,横额镌"至德坊",为光绪二年巡抚吴元柄所书。原尚有"三让无称"、"归化"、"开吴"三坊及石桥、方池,现均已无存。享殿广三间,面阔14米,进深10米,硬山顶,前加卷棚。殿内立有清康熙二十四年《重建至德庙碑记》、二十五年《巡抚江南汤公长生碑》等石刻。东西两庑各三间,壁嵌泰伯及诸先世画像刻石,镌于光绪二年。庙屋已破旧,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