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军志

苏州市全民国防教育协会

联系电话
0512-65563733
微信公众号

协会地址:苏州市虎丘路88号

苏州军志

当前位置: > 国防教育在苏州 > 苏州军志

[60年的路]苏纶厂:回首已是百年身
发布者:创始人 发布时间:2011-04-25

编者按: 
    一条人民路,60年间承载了苏州历史发展的脉络。它既是苏州发展变化中现实的一条路,又是苏州众多市民记忆中一条历史的路。这条路从北到南,从平门桥到乐桥,从乐桥再到苏纶厂,每一个节点都可以讲出不少的故事。从今天开始,名城网记者将与您一起寻访人民路沿线60年的岁月变迁。


 

 金元章至今仍保存着那本1948年拿到的技术手册。

  人民路的最南端,跨过人民桥,在盘门外的运河边,曾经矗立着一座百年老厂——苏纶纺织厂。苏州人熟悉苏纶厂就像熟悉虎丘和北寺塔一样,这里的面纱牵联着苏州城里千家万户的生计,更说不清有多少人曾在苏纶厂工作。1895年,清末状元陆润庠创办了苏纶纺织厂的前身,苏纶纱厂,迈出苏州近代工业的第一步。一百年后,由于种种原因,企业走向衰落。2003年,苏纶厂正式关闭停业,2005年正式破产。

  金元章进入苏纶厂的时候是1948春天,当时苏纶厂的名称叫苏纶纺织印染厂。他一进厂先到了印染部做技术练习生,跟着老工程师学印染技术。一年后,他转入纺纱部,学设备保全保养。厂里发下的一本《实用棉纺机械计算手册》,被他保存至今。

  按照当时,以苏纶厂这样的大企业,能一进厂就做技术练习生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这意味着将直接作为后备干部来培养。这不仅有学历要求,还必须有一定的关系。金元章是高中学历,更凭借舅舅是上海浙江实业银行董事长,与严裕棠一家有着不错的交情,才享受如此关照。

  “解放前厂里工人很苦,不仅工作环境差,待遇低,地位更低。”金元章说。那时厂里实行两班制,每班工作12小时,分别在早晚6点交班。长时间的劳动、吃不饱、睡不足,加上车间里的高温环境,对工人的健康影响很大。金元章记得,每到夏天,特别是夜里,经常会有女工在上班时昏倒,工伤事故更是频频发生。

  解放后,这种局面有了明显的改观。特别是1952年了实行民主改革和工时改革,工时变成了8小时3班制,不仅废除了“抄身制”和“拿摩温”,还把以前对待工人苛刻的几个“抄身婆”、“拿摩温”揪出批斗,这让工人们终于意识到自己地位的抬升。

  金元章记得,解放后因为棉花供应不足,1951年夏天,苏纶厂被迫停工45天。这45天里,市军管派出的工作组就将工人们集中到厂里的足球场,组织工人们政治学习。“工作组告诉工人们,停工期间工资照发70%,今后生老病死都有保障时,所有人都不信有这样的好事,结果还要工作组专门做思想工作。”金元章笑着说,“解放前技术练习生每月可以出厂自由活动一次,我就问工作组,能不能放宽到每星期出去一次,结果解放军笑着对我说,你每天都可以出厂。”


 金元章保存的苏纶厂车间对比照。

  1952年夏天,当第一届苏南城乡物资交流会在新建成的人民桥北堍举行时,金元章和苏纶厂的工人们终于可以在下班后自由前往逛会了。“以前的工人都是早6点到晚6点班,我们也不能出厂,怎么可能参加这样的集会?”金元章说,“经过这种前后的对比,我们才真正体会到工人地位高了,是真正自由的公民了。”

 

  更让工人感动的是,公私合营后苏纶厂里新增了一个部门——安全技术科,专门负责生产线上的操作安全。金元章说,以前厂里工伤事故多得要命,自己就目击过几幕血淋淋的场景。当时厂里的技术工人只管设备的保养保全,并不重视对工人的生命安全。安全技术科成立后,先后进行了一系列技术和设备改良,包括把统一传动的机床改成独立传动,有关机器和马达安装防护罩等,如此一来,工人再也不用爬到高处,在飞速旋转的传动轮上手动更换皮带了。

  为了改善生产环境,原本潮湿闷热的车间里还装上了中央空调。金元章说,这种中央空调是在车间旁的附房里抽取地下水,将雾化后的地下水对空气进行冷却,再通过大通风管将冷却空气打入车间。中央空调建成后,车间里的工人们第一次感受到舒适的清凉,一个个激动不已。这些通风管一直保存到苏纶厂整体拆迁的时候。

 

 

  公私合营后,看到厂里确实处处在为工人利益考虑,工人们的积极性也大大调动起来,革新创造、增产节约成为职工的自觉行动,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据统计1956年产量与公私合营前的1953年相比,面纱产量增长近57%,棉线增长47.3%,棉布增长近10%,总产值增长53.5%,全员劳动生产效率增长34%,达到9797元。


曾经的苏纶厂厂区,被“苏纶场”售楼中心所取代。
 

 

  文革过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通过企业整顿、整党及实行厂长负责制,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人注意到了繁荣背后隐藏着的危机,金元章就是其中之一。1980年2月,金元章等15名工程技术人员赴泰国援建泰美纶纺织厂。这也是新中国纺织行业首次以外贸形式对外援建。两年后,金元章完成任务回到厂里,突然发现了一些以前从未在意过的问题。

  “泰美纶纺织厂规模和苏纶厂差不多,他们全厂共有10多个中层管理人员,但苏纶厂一个车间就有10个中层。”金元章感叹道,“一个车间主任,下设四个副主任,下面还有工段长、值班长,还有总值班长……以前没有对比,我也没觉得不正常,但是从国外回来,我开始注意这些问题。”不仅中层过多,工人中的冗员也出现失控趋势。当时厂里进人非常容易,只要在厂里有熟人,哪怕只是认识工人,一样能很容易进厂上班。大量的冗员造成人浮于事,甚至冬天里工人(包括党员)上班不干活,跑到窗口晒太阳。

  有一次,他和几位工人在车间里打扫卫生。结束后,他刚要继续工作,一位工人端着脸盆来打招呼说要去洗澡了。上班的时候怎么能去洗澡呢?金元章顿时表现出不满。不想,那工人却拍了拍他的肩膀,意味深长地笑笑说:“金主任,你不如老主任,他在的时候,现在我们已经到观前了。”

  1987年,为了攻克三项技术革新工程,57岁的金元章被提拔为厂科研所副所长。这三项工程分别是废棉处理系统和一纺、二纺车间的滤尘系统。金元章上任后,不到一年,将三大工程全部解决,并获得省三等技术科技奖。“为什么他们之前搞不出来,我不到一年就做成了?因为他们只顾开会讨论,根本不到生产一线去,而我是从车间里出来的,就是这么简单。”金元章说,“科研人员不是忙着开会,就是忙着搞论文,完全不顾实际生产情况,生产技术当然更新慢了。”

 

                   当年的第一宿舍身后,现代商业大楼正在兴建,“苏纶”仍代表着无可替代的影响力。

  金元章看来,苏纶厂之所以由盛而衰,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人的问题。冗员过多,既造成用工成本持续攀升,更造成生产效率低下,人浮于事,而科研人员又缺乏务实精神,管理人员更对形势缺乏清醒的认识。当然,这些问题,并不仅仅在苏纶厂,而是当时广大国有企业的通病。只是苏纶厂这样庞大的企业本身就带有巨大的惯性,这些问题在初期会被一片繁荣景象所掩盖,而当其负面作用能被大家所意识到的时候,再踩刹车已经来不及了。

  今年,初苏纶厂开始拆除的时候,很多老职工都回到厂里,想再看一眼厂房,再看一眼当年熟悉的一草一木。尽管家就住在盘门路上,与厂区咫尺之遥,但金元章夫妻俩一直没有回厂。他们说,宁愿把对苏纶厂的印象保留在记忆中,也不想去看那最后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