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军志

苏州市全民国防教育协会

联系电话
0512-65563733
微信公众号

协会地址:苏州市虎丘路88号

苏州军志

当前位置: > 国防教育在苏州 > 苏州军志

毛主席为苏州报告写按语
发布者:创始人 发布时间:2011-07-01

随着国家“一五”计划、江苏申“一五”计划内容的相继确定,1955年8月,我市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编制完成

毛泽东主席曾亲自为《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撰写按语。

  1953年,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制定并执行。在苏州,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逐步展开。 1955年10月,昆山县委的一篇反映当地农村农业合作化的文章,引起了北京的热切关注——

  群众中蕴藏了一种极大的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我国的“一五”计划中,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是重要内容,苏州也不例外。

  解放前夕,经历连年的战火和黑暗统治,苏州已经成为经济病态发展、具有明显的消费性、投机性特征的城市。工厂、作坊大批关闭和停业;农业的亩产停留在清朝水平,而形形色色的服务业和不正当娱乐业畸形发展。解放时,市区40多万人口中,连半失业、小商贩都统计在内,仅有11.36万从业人员。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苏州这座濒临崩溃的城市终于“把气喘过来了”。随着国家“一五”计划、江苏省“一五”计划内容的相继确定,1955年8月,我市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编制完成。

  新的探索随即展开。

  苏州合作化引起党中央关注

  在农村,兴起了热火朝天又充满曲折的合作化浪潮,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深刻变革吸引着党中央关注的目光。

  1955年10月下旬,毛泽东主席赴南方视察。途经苏州时,他乘坐的专列停靠苏州火车站。毛泽东在列车上接见时任市委书记吴仲?、副市长惠廉和时任地委书记孙加诺、副书记刘铁珊,听取了苏州市和苏州地区有关农业合作化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面的工作汇报。

两个月后,苏州再次得到了毛主席的关注。为了指导全国合作社运动,195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准备组织编写《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并向全国各地征稿。中共昆山县委生产合作部撰写了一篇题为《这个乡两年就合作化了》的文章,参加征稿活动并被收录其中。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的昆山县西宿乡,共有677户,其中,贫农和下中农502户,上中农123户,地主和富农52户。该乡在1954年春季,建立了两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当年秋季又发展了10个社,1955年秋发展到13个社,入社农户达到了全乡农户总数的89%,基本上完成了农业的半社会主义改造。这篇文章用“在土地改革以后”、“办好两个社树起了旗帜”、“合作化的大发展”、“整社”、“向全乡合作化前进”等五个段落详细记述了昆山县西宿乡677户合作化的进程。

  1956年1月,《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拿到飘着油墨香味的新书,昆山县委生产合作部的工作人员非常兴奋,因为他们不仅在书中看到了自己撰写的文章,而且还看到了毛主席亲自为该书撰写的按语。在600余字的按语中,毛主席的一句话后来成为了经典:“群众中蕴藏了一种极大的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

  “一五”之后苏州实现漂亮转身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深入和“一五”计划的实施,苏州也由此完成了从消费城市到生产城市的漂亮转身。

  国家“一五”计划中,要求苏州市工业总产值增长32%,但1957年,苏州市和苏州地区工业总产值合计达71296万元,完成了市“一五”计划规定指标的128.27%。

  这样的发展速度应当令苏州人为之自豪。因为,根据国家当时的建设布局,上海为长江三角洲的工业中心城市,江苏的无锡、常州为新兴的工业城市,苏州城区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发展工业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全国大规模经济建设展开时,苏州基本上没有国家直接投资的建设项目。但通过五年的艰苦奋斗,苏州交出的“答卷”,却不禁让人刮目相看。 1957年,因为苏州市区工业产值在全省的比重占到7.5%,江苏省从此将温文儒雅的苏州市列入了工业生产城市的行列。

  探究原因,苏州经济在“一五”计划期间的迅猛发展,一是得益于“一五”计划对原有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苏州原有工业基础差,但也蕴藏着手工业行业多、能工巧匠多的有利条件,“一五”期间,苏州对分散落后的个体手工业、小工场、小作坊适当集中合并,合理分工,提高生产社会化程度,进行改造性的改组,大大激发了企业活力。

  苏州医疗器械厂的发展历程就颇具代表性:1956年对私改造中,该厂在63个小工场、小作坊的基础上合并而成,开始时只有一个工种——钳工,所使用的工具主要是“骑马凳”、锉刀、榔头、台虎钳之类手工工具。公私合营后,生产组织、分工比较合理了,职工的积极性提高了,依靠大搞技术革新改进设备,依靠大练基本功提高生产技术,依靠实行工厂、医院、科研单位三结合赶超国内国际先进水平。该厂眼科手术器械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其次,“一五”期间苏州工业的迅猛发展也得益于自力更生发展经济的方针。当时,苏州大部分工厂开始时都是利用破庙、祠堂、民房或者搭简易棚为厂房,以手工工具或外地更新下来的旧机器为设备,工厂上马以后,企业干部工人精打细算,不断革新改造,日积月累改变了面貌。比如,苏州砂轮厂,最初由几个银行资本家转业合资兴办,只有十几个工人,用牛拉碾原料,在草棚内生产,经公私合营后得到了较快发展,后来不仅大量生产优质普通砂轮,而且还填补了国家高级磨料、磨具生产的空白。据了解,“一五”期间,市区新建了25个企业,改建、扩建了323个企业,这些企业大多像苏州砂轮厂一样经历了艰难的创业历程。

  1958年5月7日,《新苏州报》刊登了苏州市统计局提供的《关于本市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情况的公报》,很多市民通过报纸看到一串振奋人心的数据: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本市工业总产值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指标的128.27%;手工业超额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所规定任务的45.79%;商业有了较大的发展,1957年零售额比1952年增长了40.4%;本市各级各类学校学生数达到116732人,比1952年增加42.71%……

  在该公报最后部分,一句表述让所有苏州人对新生的国家、古老的家乡有了更多的信心: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本市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已在1956年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