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地址:苏州市虎丘路88号
说到苏州的城池必然要提起伍员,虽然此公行为值得探讨,但筑城之功还是要归于他的身上的。周敬王六年,吴王阖闾命令伍子胥筑新城,数年城就。周围四十七里,城墙高二丈八尺,厚一丈七尺,并挖有护城河以防御外来侵袭和避免“江海之害”。虽然当年筑就的只是一座土城,但这样的规模在那时候,怎么也算得颇是了得。五代时吴越王钱缏重修苏州城,“复以砖甓”始建砖城。而后每朝俱有修茸,康熙元年大修,改建城垣,拓建女墙,此城池规模大致延续到民国后期。现在的苏州城依旧存断垣几处,虽无法一睹当年的盛况,但尚能够依稀感觉旧时的模样。
如果时间稍往前推个几十年,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苏州城的城墙却还是基本能够贯通,从今天重修的阊门水陆城门,一直可以通到民国李根源倡议修建的金门,也就是老苏州说的新阊门。
越金门城楼,则一直可以延续到姑胥桥畔。此桥今天苏州人习惯还是叫做红旗桥的,与姑胥桥相望而跨护城河的是那座万年桥。这桥原是建于明嘉靖年间,却因严嵩的入眼,被那无耻的小吏标号搬迁到了江西分宜,害地苏州的百姓,两百年中要摆渡过胥江,一直要到乾隆朝才有知府汪德馨重筑,而分宜那桥却因城址的变迁,半露湖面半没湖中,夕阳晚霞中才显残缺的美丽。
过桥则城墙直达盘门。今天苏州古城幸存的一段最长的城墙也就是这段。几年前拆了“百花洲”的民居,建成城墙公园,依水而立的城墙,远远而眺望,真的让人升腾一种由心而起的感叹。这段老城墙之所以能够保留,实在是因为此地属于冷落地段,当年又多为苏北逃难来吴地的船民所居,依城墙而建茅屋,后拾砖存瓦始成砖房,散散零落延绵不绝,如此的搭建,谁知道竟然成全了苏州城的一桩美事,在整修古城墙时,意外发现传说中的老胥门。
伍员,春秋楚国臣子,因佞臣弄权,家破而亡,一路奔吴,期间有渔夫自溺,少女自戮。太史公说,皆为保其行踪。入吴先投靠吴王僚,未能够专权,后发现公子光有夺位野心,便推荐莽夫专诸于光,终成“专诸刺王僚”之惊天之事。公子光承王位,便是吴王阖闾。伍员凭此得以重用,最终引兵破楚,掘楚平王墓,鞭尸平三百以泄恨。其后在立嗣之争中相助夫差,保其继位,却因此举留下祸害之根。
吴越争霸中,伍员以其老谋深道揭示兴国之本:“齐只是‘疥癣之病’,越才是‘心腹之疾’,‘吴、越之势不两立’。”可惜这样的论断与性情中的帝王思想相背,兼又权位过盛,佞臣挑拨,终被夫差赐剑自断。伍员自刎前大呼:“剜其眼,悬国东门,以观越灭吴”。夫差闻之大怒,沉其尸于江。伍员死后九年,勾践东山再起,雪了当日亡国的耻辱。
太史公和楚屈原,对伍员并无厌恶之感,文骚中多有赞美之言。然而观伍员之行为,多有不耻之举,为己私恨弑新君,为泄家仇掘坟鞭尸旧主,如此歹毒之辈,岂是渔夫自溺,少女自戮之君子,想那渔夫村姑以伍员之性恐不溺戮也是不行的。
城有六门,然实建八门(八门之记载居多),但老苏州似乎只说六门。所谓六门,“气通阊阖”之阊门。吴王阖闾欲破楚国,而当时楚国在吴国的西面,所以立以此门,以通天气,因此阊门又叫破楚门。“姑胥拥翠”之胥门,又称姑胥门。当取姑胥山为门楼之名的。吴地百姓以伍员之名为之,该是一种误传,初建之时,伍员恐无胆以自己的字来命城池之门楼,如此为臣子之大忌,岂是伍员这等精明之人而能为的。“龙盘水陆”之盘门,传为门楼上曾经雕刻蟠龙以镇越国,吴在辰位属龙,所以立龙。而此门东面之门刻以水蛇,那是因为越在己位属蛇,北首向内,表示越臣服于吴,所以称之蛇门。盘门吴地俗称为冷水盘门,实在是此地在当时已经是冷落的地方。江海扬华之娄门,因门外有娄江,方向又对着王莽改立的娄县(今昆山)。臣心拱北之齐门,阖闾十年,吴国大军攻破了齐国,齐王把女儿交吴为质,吴太子聘齐公主为妻,齐女年幼思亲,日夜涕泣,于是阖闾造了这个城门,让她登楼而望故土,故传闻又称望齐门。不过这个毕竟是传说,颇有烽火戏诸侯的味道。溪流清映之葑门,其实此门该称封门,取封禹二山之意。
被列入八门中的则尚有蛇门,以克越地;平门,以迎军师;匠门,干将在此铸剑;赤门,位在正南的门。而今天只有盘门是水陆俱全的,其它俱废,新发现之胥门只有陆门,未见水门痕迹,当不是原址之物,金门是仿西方的城门,所以也没有修筑水门,目前阊门因山塘街区保护,正在原址翻建古董,且是水陆两门俱全的赝品。
三关,决非常人以为之浒墅关,白虎关,枫桥之铁岭关,此三关其实与城门有直接联系,怎么可能跑去城外几十里地,况且明代为防倭寇所三关中也没有浒墅关,所以实在是“关”的误解。此关应该是关石,门关的一种象征,“关”作“衡”说,这“石”当作“斛”解,《孔传》有:“金铁为石,供民器用,通之使和平,则官民足。”之说,所以此三关必在城墙旁边。清人写的吴地方志中,尚记载娄门有此旧物:为黄石所雕之巨物,高二丈许,形如象鼻。当年在阊,娄,葑,三门城门洞下筑有此物,实为嘉祥之举。
不过吴地百姓似乎还是以浒墅关、白虎关、铁岭关为苏州城的三个关口。吴地更有俗语:“先有浒墅关、后有苏州城”。追溯原委还要讲到始皇帝的身上,相传秦始皇南巡,欲求干将莫邪所铸之剑,想掘发吴王阖闾之墓,就在此时有白虎蹲于丘上,始皇掷佩剑向虎,白虎北去,始皇帝引兵而追数十里,白虎忽然消失踪影。始皇乃止兵罢掘坟,以为是上苍以虎为示,不敢违逆。以白虎消失之处,命名为“虎?”,唐避讳改为“浒?”,五代钱缏忌?与缏同音,又改为“浒墅”。明宣德四年,户部首设“钞关”于此,跻身七大钞关之中,遂名浒墅关,因关而大兴,乃摇身为“吴中第一大镇”。
今浒墅关当地人称之为浒(XU)墅关,查字典也有此音。不过吴地百姓相传此音拜谢于“十全老人”下江南。清乾隆初下江南时,到了浒墅关口,抬头一见关名,随口一读,却不知关名被大树遮掩,一枝儿刚巧遮了浒字旁的水。皇帝金口一张,有谁敢站出来校正。想来江南的儒子是鄙薄这位高产诗人的文化底子的,所以创造了这则闲话流传在市井乡野中,而朝廷的御用文人又编造了叶遮关匾的无聊之说,来诠释帝王的口误之由。
铁岭关,位于苏州城西,是明嘉靖年间为防倭寇之患而筑。明中叶倭寇屡犯江南,而苏州因其富裕更为倭寇垂涎,频遭骚扰。明郑若在《枫桥险要说》说:“天下财货莫盛于苏州,苏州财货莫胜于阊门。倭寇垂涎,往事可鉴……”。于是,为抗御来犯倭寇,嘉靖三十六年,在城郊筑关设防,共建有三处,木渎、葑门、枫桥各一。铁岭关便是在枫桥边的一处敌楼,而在枫桥通往阊门的十里路中,又一连建三处关口,先铁铃关、中青龙关、末白虎关,以保阊门的平安。白虎关在今下津桥堍,形状与铁铃关相仿,青龙关则在普安桥堍。白虎关在清统治年间曾经重修,敌楼刻有“金阊胜迹”,故坊间称为金阊关,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后因破败而拆除。
今铁岭关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大修后的建筑,关楼上高悬 “御寇安民”的匾额,柱联书有“雄关通浒墅,古寺对寒山”的对子,因为是依据清道光年间的样式整修,所以军事要塞般的气势少了,苏州园林风格的味道浓了。不过远望而去,三层楼阁的建筑,依运河而立,威严犹存。今天其他二处已经消失,单存此楼雄居于枫桥畔,与寒山寺遥相对应,楼、桥、寺相互依存,别有一番的情趣。
或也是这般,又让它无奈了许多,枫桥边的寒山寺,因那张继的诗名扬天下,而与枫桥寒山寺相比,铁岭关就显得太无名了。
寒山寺始建于梁武帝天监年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传说唐代天台宗高僧寒山、拾得曾在此寺修行。吴门桃花坞木刻年画中。以此两位高僧,杜撰出和合二仙的形象,深得吴地百姓的喜爱,也成为桃花坞年画中的代表作品。寒山寺藏经楼南侧,有一座六角形重檐亭阁的钟楼,楼内所悬之巨钟,因张继《枫桥夜泊》诗而为世人仰望,但是唐时之钟早在明嘉靖年间就不知下落,一般传闻为倭寇所掠,康南海有诗云:“钟声已渡海云东,冷尽寒山古寺枫。”据说日本佛教界曾经为此搜寻于岛内,可惜未能发现踪迹。
说到寒山寺自然免不了要说到张继的诗,说实话张相公在大唐年间算不上出色,若没有《夜泊》这诗,恐今天没几个能够知道他的名字。不过这诗若不是写姑苏,也许也不会如此留传广泛,真所谓彼此成就对方。《夜泊》一诗争议不绝,直到近代还有人不断提出新的论点,北宋欧阳修认为,三更时分不是撞钟的时候,所以诗存瑕疵。范成大在《吴郡志》考证说:吴中僧寺,确有半夜鸣钟的习俗,谓之“定夜钟”。并搬出白乐天“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以及温庭筠“悠然旅思频回首,无复松窗半夜钟”等唐人描写半夜钟声的诗句,以佐证姑苏半夜佛寺撞钟的可能。
而近人则对“江枫渔火对愁眠”一句的解释,提出与鉴赏类辞典不同的诠释,因为在枫桥不远有“江村桥”,且与“枫桥”遥相对应,似乎正合江枫相对之境,解释看起来通了,可问题却大了,原来诗中的意境消失了,难道张相公只是写实之句子?
钟每年除夕夜敲响,一百单八下。佛说,凡人在三百六十天里会有一百零八种烦恼,所以钟敲了一百八下,所有烦恼便可消除。